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》
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。从阅读起始到阅读结束,阅读者在阅读心理的驱动下,与阅读对象(作者、作品)进行着知识信息的交流、心理碰撞和情感互动。阅读需要、阅读动机、阅读兴趣、阅读态度等心理因素,构成阅读的心理动力系统,影响着阅读者的行为,调控着阅读过程,对阅读活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一、阅读需要的满足与调节
需要是一种心理现象,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而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,通常以愿望、理想等主观心理状态反映出来。需要层次论的创立者马斯洛认为,人们普遍具有生理、安全、归属、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方面的需要,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,按层次逐级递升,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,可以变化,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,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。从学生学习角度看,当安全、情感和归属需要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,就会产生自尊需要、求知需要、成就需要、自我发展需要等,教育要充分考虑并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,并尽可能促进学生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。
学生需要的发展,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。如果我们善于了解学生的需要,能创设一些必要条件与活动环境,使他们合理的需要得以产生和满足,并不断强化,他们的需要以及整个身心就会得到健全发展。
如何发现并发展学生的阅读需要呢?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这些方法:一是通过问卷调查、座谈、访谈、活动观察等方式,了解学生阅读需要的倾向性,以便确定学科阅读指导的方向。二是采取学生自主阅读、小组合作阅读、师生共同阅读等方式,开展交流、讨论、辩论等阅读活动,满足并不断强化学生在学科阅读上的合理需要,使之成为阅读动机的起始点、阅读兴趣的激发点、阅读意向的稳定点、阅读态度的形成点。三是正确处理屏读与文本阅读、碎片化阅读与系统性阅读、浅层次阅读与深度阅读的关系,努力改变阅读需要结构,不断提高心理发展水平,以保持稳定强大的心理动力。
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,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阅读的一些基本原则,无条件地去附和学生的需要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学生的需要置于合理的范围内,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学科阅读对于自身学业成绩提高、思维能力提升、非智力因素发展、人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重要性。要让学生明白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,有的是合理的,有的是不合理的,对不合理的需要要做一些调整,否则就会常常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失望。久而久之,就会对阅读产生厌倦、无趣,失去坚持阅读的积极性。
二、阅读动机的激发与维持
阅读动机是学生在阅读需要得到满足后,将阅读愿望转变为阅读行动,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,是推动阅读行动的内部力量,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具有激发、导向、维持和调节等功能。
虽然学习中的某些阅读行为,可以没有任何明确的意向或偶然发生,但要长期坚持阅读,动机是绝对必要的。只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,才能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首先,确立合理的阅读目标是产生阅读动机的推进器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目标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无目标性行为。明确的学科阅读目标,对于阅读的深入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,在阅读开始时阅读目标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,形成一种期待心理和阅读定势。
阅读目标的确立要照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,尽可能使目标具体而非笼统,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非轻而易举,既要设定短期目标也要有长期目标。学科阅读目标的制订,最好是师生一起讨论完成,这样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认可、接受,把目标变成为一种行动的动力。
其次,恰当的任务驱动是进行学科阅读的牵引力。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,紧紧围绕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,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,通过对文本材料或语言符号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、思考和实践应用,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同时,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。
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,它要求有恰当的任务目标和阅读情境的创建。所谓恰当就是提出的阅读任务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的,这样的任务目标和阅读情境,会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全身心地投入阅读,并从中不断获得成就感,激发求知欲,逐步形成一个阅读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,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、阅读需要和阅读乐趣,培养优良的阅读态度、坚持性和自主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