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特兰级潜艇(英文:Gotland class submarine,又称:哥得兰级/格兰特级/A-19型),是瑞典海军隶下的一型常规潜艇。 哥特兰级潜艇是世界上第一批装备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的常规潜艇,标志着二战后常规动力潜艇技术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进展,其主要用来执行反潜和反舰作战任务,又可用来执行布雷、运送蛙人及近岸侦察等一般任务,平时用作训练平台,是瑞典海军21世纪的骨干力量。 哥特兰级潜艇于1988年开始设计,首艇于1992年11月20日开工建造。1995年2月2日下水,1996年4月1日服役,共建造了3艘,分别是“哥特兰”号,“乌普兰”号和“哈兰”号。 研制背景 瑞典常规潜艇的发展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,1904年建成了“鲨鱼”级潜艇,之后瑞典陆续建造了5级24艘吨位不同、结构各异的潜艇。瑞典海军对柴电潜艇近似于偏爱,而对核动力潜艇从未染指,非常注重柴电潜艇技术发展的连续性,采用短周期,小跨度、高水平的方针,循序渐进地推动潜艇技术不断发展进步。每级新潜艇的设计总是以水动力学研究新成果为基础,每型潜艇尽量采用1至2项新技术和新设备,以致一级潜艇建造完工后,下一级潜艇设计通常已取得进展,每型潜艇都有所突破。自20世纪60年代的A12“斯鸠曼/海蛇(Sjooren)”级潜艇和出口新加坡的A11所罗门级开始,到出口丹麦的A14“水怪(Nacken)”级和出口新加坡的A17西约特兰(Vaster gotland)级,都是按惯例进行研制的。 建造沿革 1983年至1990年,瑞典四艘西约特兰级服役后,瑞典海军便开始酝酿研制以21世纪的作战需求为目标的A19型,即哥特兰级潜艇,以替代“海蛇”级,要求哥特兰级潜艇在A17型潜艇获得研制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。20世纪80年代初,经过中期广泛的预先研究和可行性研究,决定选择增加水下续航力这个突破点,即在新设计的潜艇上安装一套技术成熟的不依赖于空气的AIP推进装置 。 1988年,哥特兰级正式开始设计,1990年初,瑞典国防装备局(FWV)与考库姆(Kocku米s)公司签订了建造3艘新型潜艇的合同 。首艇“哥特兰”号于1992年11月20日正式开工,1995年2月2日下水。20世纪80年代,瑞典还以哥特兰级为基础,为澳大利亚海军设计了471型潜艇方案,即后来建成的柯林斯级潜艇。 服役历程 1996年9月2日,“哥特兰”号服役,另2艘“乌普兰”号及“哈兰”号也于1997年服役,哥特兰级潜艇的主要使命是保卫瑞典1700公里的海岸线。该级艇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不仅满足本国海军需要,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,出口型名称为TP96型,可根据用户需要在原型基础上作适当改装。 2004年,美国海军为了演练反潜战法,还租借了一艘该级潜艇。此外,美国诺斯鲁普-格鲁曼公司和建造哥特兰级常规潜艇的瑞典Koku米s公司签署合作协议,在租借1艘潜艇之外,还将允许美国专家在合作框架内详细研究瑞典新型潜艇的结构布局,学习相应研制技术,瑞典海军潜艇乘员还将与美国同行一起服役,随时提供现场指导。 技术特点 艇型结构 艇型 哥特兰级潜艇的艇体的线型为长水滴形,圆钝形牛鼻状艇首;平顶式艇体;指挥台围壳细长,位于艇身中部,底部前后缘略倾;艏水平水舵位于指挥台围壳中间高度位置。由于中间增设了一段安装斯特林AIP系统的舱段,所以比瑞典一般柴电潜艇长15%,在设计时,艇型进行了多次流体力学试验,结果表明非常适合于水下活动。流线型指挥台围壳内设有组合式搜索和攻击潜望镜、通信天线、雷达天线及进气管等装置,潜望镜是穿过耐压艇体的唯一装置。 艉舵 哥特兰级艇艉部的四个舵板呈X形布置,这种构造可使潜艇在极浅的波罗的海海域坐底而不受损。X型舵由备有计算机的控制台实施监控,由于操纵面之间不存在任何机械或电气连接,从而使该级艇具有极好的操纵性与安全性。 结构 哥特兰级采用单壳体结构,耐压艇体由HY-80和HY-100高强度合金钢制造,整个艇体由双层耐压隔壁分成两个密封舱,这样布置可使舱室空间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,有利于改善艇员的居住条件,双层隔壁中间设置有逃生筒,一旦潜艇发生遇难事故,两个密封舱的艇员可迅速撤到双层隔壁内,通过逃生筒实施水下脱脸。哥特兰级前后密封舱段都分上下两层布置, 前密封舱上层设有指挥控制室、无线电室、电气设备室、艇员居住室、厨房与餐厅及厕所和洗手间等。下层设有鱼雷室,室内备有武器装卸设备与鱼雷再新装填吊架;还有蓄电池室和辅机舱。后密封舱上层主要是电气设备控制舱,舱内设有推进装置控制台,交流发电机、电气设备控制台和蓄电池组监测设备。下层主要设有柴油发电机组、主推进电机以及尾部蓄电池舱,后舱段中还装有斯特林AIP系统及其辅助设备。
|